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
史上最经典的10首《虞美人》:看哪首悲情戳中你的灵魂,哪首泪意触动你的心弦,又是哪首哀愁唤醒你的回忆?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7:38    点击次数:69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《虞美人》词牌源于楚汉相争时项羽宠姬虞姬自刎的悲壮故事,最初为唐代教坊曲,后逐渐演化为词牌名,其具体来历如下:

历史背景:楚汉相争时,项羽兵败垓下,被汉军围困。自知大势已去,项羽与虞姬诀别。虞姬执意追随,拔剑自刎,香消玉殒。这一故事充满了悲壮与凄美,被民间传唱。

相关传说:传说虞姬血染之地,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,后人把这种花称作“虞美人”。这一传说为“虞美人”增添了浪漫而悲情的色彩。

文献记载:唐代崔令钦《教坊记》的教坊曲目中已载有《虞美人》曲名,说明其作为乐曲在唐代已存在。宋代王灼在《碧鸡漫志》中记载:“《虞美人》旧曲三调,皆羽声,最悲。”其声调特质为后世词人铺陈悲情提供了天然框架。

词牌演变:该曲调最初用于咏虞姬之事,如敦煌曲子词。五代时期(如李煜)开始依声填词,逐渐定型为词牌,平仄格律形成固定模式。

图片

1

虞美人·春花秋月何时了

李煜〔五代〕

春花秋月何时了?往事知多少。小楼昨夜又东风,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。

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。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

李煜的《虞美人》是血泪凝成的绝唱。公元978年七夕,被囚汴京的李煜在四十二岁生日宴上,命歌伎吟唱此词,声传宫外。宋太宗闻“故国不堪回首”之句,赐牵机药毒杀之。词中“春花秋月”本是美好,却成亡国之痛的催化剂,东风又起,勾起对金陵旧宫的追忆。那“雕栏玉砌”或许仍在,但宫人容颜已老,山河易主。末句“一江春水向东流”,以滔滔江水喻愁,将亡国之君的悔恨、对往昔的眷恋,化作永恒的艺术符号,令千年后的读者仍能触摸到那深沉的悲怆。

图片

图片

2

虞美人·听雨

  蒋捷〔宋代〕

少年听雨歌楼上,红烛昏罗帐。壮年听雨客舟中,江阔云低、断雁叫西风。

而今听雨僧庐下,鬓已星星也。悲欢离合总无情,一任阶前、点滴到天明。

蒋捷身处宋元易代之际,一生漂泊,这首《虞美人·听雨》便是他的人生缩影。少年时听雨,在歌楼红烛罗帐间,尽是浪漫恣意,那是无忧无虑的青春写照。壮年漂泊,客舟中听雨,江阔云低、断雁哀鸣,尽显孤寂凄凉,饱含着生活的沧桑与身世的飘零。到了暮年,于僧庐下听雨,两鬓斑白,回首一生悲欢离合,都已变得无情。此时,阶前雨滴,任其滴到天明,那是历经世事后的超脱与无奈,尽显看透人生的苍凉。

图片

图片

3

虞美人·银床淅沥青梧老

纳兰性德〔清代〕

银床淅沥青梧老,屧粉秋蛩扫。采香行处蹙连钱,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。

回廊一寸相思地,落月成孤倚。背灯和月就花阴,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。

纳兰性德出身贵胄,这首词是其悼念亡妻的伤怀之作。开篇描绘井边梧桐在秋雨中渐老,蟋蟀声里,昔日爱人留下的足迹早已消散,只拾得翠翘,却有恨难言,尽显物是人非之痛。下阕中,回廊那寸寸相思之地,唯有落月相伴,孤独寂寥。最后“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”,十年时光流转,对亡妻的思念却从未消减。纳兰将深情融入这凄清之景,把失去爱人的哀伤与对往昔的眷恋,抒写得缠绵悱恻,令人动容。

图片

图片

4

虞美人·碧桃天上栽和露

秦观〔宋代〕

碧桃天上栽和露,不是凡花数。乱山深处水萦回,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?

轻寒细雨情何限!不道春难管。为君沉醉又何妨,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。

此词作于元祐年间,是秦观宴乐酬唱之作。据《绿窗新话》记载,秦观住在京师期间,有一贵官请客吃饭,中间让自己的宠姬碧桃出来劝酒。秦观为了答谢其意,又举酒反劝她喝。贵官怕碧桃不愿意,便说道:“碧桃向来不善饮酒。”但碧桃却爽快地说:“今天为了秦学士,我何惜一醉。”然后举大杯痛饮。秦观非常感动,当场填了这首词送给碧桃。上阕以“碧桃天上栽和露”起兴,赞碧桃超凡脱俗,却生长在“乱山深处”,无人欣赏,恰似自己才华出众却被放逐荒僻之地。下阕“轻寒细雨”营造出凄清氛围,“春难管”暗示美好易逝,正如自己命运难测。他愿借酒消愁,可又怕酒醒后愁更浓、肠更断。全词借碧桃抒怀,将身世之感融入其中,尽显秦观的哀怨与无奈。

图片

图片

5

虞美人·宜州见梅作

黄庭坚〔宋代〕

天涯也有江南信。梅破知春近。夜阑风细得香迟。不道晓来开遍、向南枝。

玉台弄粉花应妒。飘到眉心住。平生个里愿杯深。去国十年老尽、少年心。

黄庭坚因作《承天院塔记》被贬宜州,在这偏远之地竟见梅花,有感而作此词。上阕写天涯之地也有江南梅花的消息,梅破春近,夜里微风才嗅到梅香,不想清晨已开满南枝,惊喜中带着身处天涯的落寞。下阕以美人妒花、花落眉心作比,增添了几分俏皮与浪漫。可“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”一句,笔锋陡转,道尽沧桑。十年贬谪,消磨了往日的豪情壮志,唯有借酒消愁。此词将赏梅之喜与贬谪之悲交织,尽显诗人复杂的心境。

图片

图片

6

虞美人·有美堂赠述古

苏轼〔宋代〕

湖山信是东南美,一望弥千里。使君能得几回来?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。

沙河塘里灯初上,水调谁家唱?夜阑风静欲归时,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。

熙宁七年(1074)七月,苏轼任杭州通判时,好友陈襄(述古)即将离任,他在有美堂设宴饯别,写下此词。开篇赞杭州湖山之美,一望千里,既显对杭州风光的喜爱,也暗含对友人能在此任职的羡慕。“使君能得几回来”的诘问,满是不舍。下阕由景入情,沙河塘灯火初上,不知谁家传来《水调》歌声,更添离愁。待到夜深风静欲归,唯见一江明月如碧琉璃,清幽之景中,离情别绪愈发深沉。全词将美景、歌声与离情融合,尽显苏轼的豁达与深情。

图片

图片

7

虞美人·赋虞美人草

辛弃疾〔宋代〕

当年得意如芳草。日日春风好。拔山力尽忽悲歌。饮罢虞兮从此、奈君何。

人间不识精诚苦。贪看青青舞。蓦然敛袂却亭亭。怕是曲中犹带、楚歌声。

此词于庆元元年(1195)或二年辛弃疾被弹劾去职、闲居带湖时闲居带湖时所作。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失地、恢复中原,却壮志难酬。这首词借虞美人草来抒怀。上阕写项羽当年如芳草般得意,有拔山之力,却最终悲歌别虞姬,尽显英雄末路的无奈。下阕感慨世人只贪看虞美人草曼妙之舞,却不识项羽的精诚苦心。而草“蓦然敛袂却亭亭”,似还带着楚歌声,暗示历史悲歌未远。辛弃疾以项羽自比,借虞美人草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,以及自身怀才不遇、报国无门的悲愤。

图片

图片

8

虞美人·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

叶梦得〔宋代〕

落花已作风前舞,又送黄昏雨。晓来庭院半残红,惟有游丝千丈、罥晴空。

殷勤花下同携手,更尽杯中酒。美人不用敛蛾眉,我亦多情无奈、酒阑时。

叶梦得历经两宋,晚年退居湖州卞山。此词便是他此时心境写照。上阕描绘雨后庭院之景,落花随风舞,黄昏又添雨,清晨残红满地,唯游丝挂晴空,尽显残败凄清,暗含时光流逝、美好不再的感慨。下阕写与友人在花下携手饮酒,劝美人莫皱眉,可自己面对酒阑人散的时刻,也满心无奈。词中既有对当下闲适生活的记录,又透露出历经沧桑后的淡淡哀愁,在自然之景与人情互动中,展现出叶梦得复杂的心境。

图片

图片

9

虞美人·曲阑干外天如水

晏几道〔宋代〕

曲阑干外天如水。昨夜还曾倚。初将明月比佳期。长向月圆时候、望人归。

罗衣著破前香在。旧意谁教改。一春离恨懒调弦。犹有两行闲泪、宝筝前。

这是一首怀人怨别词。晏几道出身名门,却家道中落,其词多写爱情失意与身世之感。这首词里,上阕描绘女子倚栏望月之景,曲栏外夜色如水,她曾在此等待,把明月当作与爱人相聚的佳期,月圆之时便盼人归,痴情尽显。下阕写女子罗衣穿破,旧日情意却已改变,满心离恨,连琴弦都懒得去调,唯有在宝筝前默默流泪。“一春离恨”道尽漫长等待的痛苦,将女子被弃的哀怨与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,也透露出晏几道对人间情事的深刻体悟。

图片

图片

10

虞美人·浙江舟中作

赵孟頫〔元代〕

潮生潮落何时了?断送行人老。消沉万古意无穷,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。

海门几点青山小,望极烟波渺。何当驾我以长风?便欲乘桴浮到日华东。

赵孟頫身为宋室后裔却入元为官,内心矛盾纠结。这首词写于浙江舟中,开篇以“潮生潮落何时了”起兴,借潮水无尽感慨时光流逝、人生易老,暗藏身世之叹。“消沉万古意无穷”一句,将千古兴亡的沉郁融入长空飞鸟之景,意境苍茫。下阕望海门青山小、烟波渺,尽显孤寂。末句“驾长风”“乘桴浮到日华东”,既有对自由超脱的向往,又含对现实无奈的逃避,是其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,读来令人感慨万千。

图片
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电竞投注排行榜前十名游戏名字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